黎明中学思品组 林剑朝
课标要求:
本框题所依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 “三、我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中“(二)承担社会责任”。该部分的课程目标是: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2.1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按照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懂得社会是一个合作系统,合作既带来利益也产生负担,合作需要公平,公平互惠的合作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的发展,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公平问题以及公平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能力目标: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力,对公平的社会性和相对性特征的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努力培养合理真切的社会公平感和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理智感。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重点在于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懂得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公平的相对性和如何理智地面对社会不公平现象
学生分析:
学生对现实社会中(与自己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公平问题了解不多,感受不深,但会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公平问题产生较浓厚的兴趣,这也是学生正确公平观念现形成的重要来源,从而成为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一部分,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引导学生确理解公平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及正确看待现阶段的不公平现象就显得尤为关键。
教学准备: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对公平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以及对当前学校和班集体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是否公平的评论和判断。
学生在课前查阅公平的概念,有关公平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现实社会、学校、班级生活中存在的哪些现象是公平的或者是不公平的;中西方不同时代对公平的追求和理解。
板书设计:
第九课第一课时: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1、对公平的不同理解
一、众说纷纭话公平
2、人们心目中的公平
1、失去公平的后果
二、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
2、公平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的一开始,教师拿出一个玩具,对大家说:“同学们,看过来,这是什么?”学生说:“长江七号”,师“我想送给一名同学,谁想要啊?”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我!”当老师把玩具交给一名女同学后,预想中的情景果然出现了——“凭什么给他呀?不公平!”,有些同学激动的喊着。师“不公平啊,所以你就有点不高兴,对不对?可见,公平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第一部分 众说纷纭话公平
同学们本学期思品课我们是学习法律,为什么在最后两课要学习公平与正义呢?因为法律与公平正义是有关系的。我们通过“法”的繁体“灋”来说明,“灋”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三点水旁,右上为廌,右下为去” 。按《说文解字》解释“平之如水,从水”根据水面都是平的特性来形容法的公平性,“廌,所以触不直者”用廌来顶不直不正的人,一直把它顶去,所“去之,从去”。因此“灋”的意思是廌顶不直不正的人和物,一直把它顶去,使世界变得公平,平得像水一样。所以法代表着公平、正直。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一直追寻着公平的理念,公平的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面对不同时代、不同人体,人们对公平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举例:
毕达哥拉斯:“是天平秤上的平等”。根据平衡的原理来解释公平。
亚里士多德:“公平体现在一种均衡的关系中,公平是“百德之总”。从道德角度来解释公平。
马克思:“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观念化表现”。从社会经济学角度来解释公平。
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职业、对公平的理解也是不一样。
如:法学家认为公平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物理学家认为公平是天平上的平衡;运动员认为公平就是反兴奋剂;消费者认为公平就是不缺斤少两。
那么在座的各位你认为公平是什么呢?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对公平的理解)
可见,不同的人对公平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么,人们的公平是怎么产生的呢?
欣赏《公平与不公平》的心理游戏。(见附录1)
《公平与不公平》是管理心理学上典型的一个游戏,通过游戏,我们一起来回答下面3个问题。
1.村长说的“平均分配制度”公平吗什么样的分配制度是公平的?
2.邻居们的讲法公平吗?为什么?
3.小鸡为什么再也不烤面包?
小母鸡不烤面包这种不公平心理,我们也可以通过“公平理论”来解释。(“公平理论”见附录2)
可见: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一般来说,人们心中的公平是这样的: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每一个人要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到的利益。
第二部分:公平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先讲失去公平的严重后果。
案例:(见附录3)
1.该公司推销人员最初跳槽的原因是什么?
2.推销人员后来为什么纷纷提出辞职?公司后来为什么陷入混乱?
举例说明:
1.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对封建专制制度、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的质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吗?克林顿年轻时与肯民迪握手萌发入主白宫想法。施罗德当学生时,酒醉时拍着总理府铁门高喊“总有一天,它会成为我的”,这都证明了王侯将相不是天生的。
2.“既生瑜,何生亮。”是周瑜在临死时唯一感叹,他觉得老天是不公平的,对诸葛亮的才华产生了妒忌心理,想方设法欲将诸葛亮于死地,他们之间的合作也难继续。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这首诗反映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平,农民没有劳动的积极性,想改变封建社会剥削、压迫的制度。
失去公平严重后果: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如果受到不公平对待,产生不公平感觉,就会感到冤枉、气愤,甚至导致报复行为。这种心理和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信任感降低,导致彼此关系恶化,合作难以为继;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
结论:社会的稳定需要公平。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国家发生了翻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上仍然存在很多不公平现象如:分配公平失衡、贫富差距加大,看病难、看病贵,教育不公平等。
社会稳定需要公平,社会发展更需要公平。为了解决我国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公平现象,2004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对“和谐社会”用二十八字做了表述,强调了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性。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中外记者谈到民生问题时,他是这样说的,“如同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公平正义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我们完全有理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国家一定会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存在不公平,在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公平的现象?
有不公平就会产生冤枉、愤怒、忧虑无奈甚至绝望的不良心理反映,如果在学校里,你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
心理咨询师建议:
1、不要事事苛求公平。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中第一条就是说“生活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公平是相对的,世界上很多现象无法用公平来衡量,如知吃虫子,对虫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虫子吃树叶,对树来说是不公平的……如果我们强求世界公平的活,那么鸟儿就无法吃虫子,虫子就不能吃树叶,那么所有生物链一天都无法生存。我们不必事事都拿着一把公平的尺子去衡量,否则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2、设法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来求得公平。有些看似不公平的事正是自己不成熟 的观念与言行造成的。在生活无论工作还是学习都应踏实勤奋工作与学习,都不应有浮躁心理。
3、改变衡量公平的标准。只要我们改变一下这种比较的标准,也能够在心理 上消除不公平感。不公平是一种进行比较后的主观感觉,例如我们要评三好学生,如果你没被评上,觉得不公平,可以挽一个角度想,你就会发现这次评选三好的名额有限,许多和自己条件一样甚至强于自己的人也没被评上,也许这样一想,你就心安理得了。
第三部分:课外探究
在学校进行和谐校园建设中,存在哪些不够公平的现象?这些现象对于和谐校园建设有什么影响?
结束语: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尽管如此,公平还是我们社会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有了公平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教学反思
公平与不公平,即时社会现象也是个人的心理反应。授课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也是心理咨询师的优势,用心理学的角度向学生分析公平的产生、不公平心理的不良影响、遇到不公平时的心理疏导方法等,促进了学生正确公平观念的形成,懂得公平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及理智看待身边的不公平现象。是一堂与心理辅导相结合较好的思想品德课。
教学点评
本节公开课是一节成功的优质课。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来展开思维,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成为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切题的旁征博引,服务了教学,丰富了课堂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同时展现了教师个人素质和魅力,这是本课的亮点二。教师独具匠心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形成,使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本课亮点三。
教师教态自然、亲切,始终对学生采取激励态度,注重师生平等交流,课堂气氛积极、民主、和谐。学生的小品表演形象、生动,引发学生体验、启迪和感悟。教学目标自然实施到位。
附录:
1:公平与不公平 - 心理游戏
小母鸡在谷场上扒着,直到扒出几粒麦子,她叫来邻居,说:“假如我们种下这些麦子,我们就有面包吃了。谁来帮我种下它们?”
牛说:我不种。
鸭说:我不种。
猪说:我不种。
鹅说:我也不种。
“那我种吧。”这只小母鸡自己种下了麦子。
眼麦子长成了,小母鸡又问:“谁来帮我收麦子?”
鸭说:我不收。
猪说: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牛说:那会有损我的资历。
鹅说:不做虽然饿一点,但也不至于饿死。
“那我自己做。”小母鸡自己动手收麦子。
终于到了烤面包的时候,“谁帮我烤面包?”小母鸡问。
牛说:那得给我加班工资。
鸭说:那我还能享受最低生活补偿吗?
鹅说:如果让我一个人帮忙,那太不公平。
猪说:我太忙,没时间。
“我仍要做。”小母鸡说。
她做好五根面包并拿给她的邻居看,邻居们都要求分享劳动成果,他们说小母鸡之所以种出麦子,是因为地里找出了种子,这应该归大家所有,再说,土地也是大家的。但小母鸡说:“不,我不能给你们,这是我自己种的。”
牛叫道:损公肥私!
鸭说:简直象资本家一样。
鹅说:我要求平等。
猪只管嘀嘀咕咕,其他人忙着上告、要求为此讨个说法。
村长到了,对小母鸡:你这样做很不公平,你不应太贪婪。小母鸡说:怎么不公平?这是我劳动所得。村长说:“确切地说,那只是理想的自由竞争制度。在谷场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他该得的一份。在目前制度下,劳动者和不劳动者必须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从此以后他们都过着和平的生活,但小母鸡再也不烤面包了。
2: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自己所得的绝对报酬(即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相对报酬(即与他人相比较的相对收入)的影响,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与所得报酬同他人相比较,如果觉得不合理,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心理不平衡。
3:案例:
某销售公司业绩原本不错,员工工资发放执行“高台阶、低差距”原则。个别推销能力强的人觉得多干不多拿吃了亏,跳槽另谋高就。经理为此改变分配方法,使员工的收入与销售业绩挂钩,并且以合同方式规定提成比例。年终结算时经理见个别推销员提成收入过高,因而不予兑现。员工不答应,都想给钱走人,纷纷提出辞职,公司陷入混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