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心理辅导
( 德育处心理咨询中心 2009年3月)
专题一 学习策略辅导
专题二 学习动机辅导
专题三 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辅导
专题一 学习策略辅导
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近年来学校教育十分关注的问题。在迅速变革的社会里,仅靠学校里获得的有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不善于学习的人就要落伍。而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学习策略的获得和改进。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学校开展和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的教学,不仅关系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且是提高整个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鉴于对学习策略在学习中的这种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学习策略已成为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对于什么是学习策略,学术界尚未统一界定,但归纳已有研究,大致有三种观点:(1)学习策略是学习的程序、方法及规则。(2)学习策略是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过程。(3)学习策略是学习监控和学习方法的结合。综合这些不同的看法,可以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
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首先,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于学习策略范畴。其次,学习策略不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方法的选择、组织和加工。许多学习策略具有高度的一般性。但学习策略又不能与具体的学习方法截然分开,要借助具体的学习方法表现出来。再次,学习策略是调节如何
学习、如何思考的高级认知能力、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会学不会学的标志。
二、学习策略的成分
许多学者对于学习策略的成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尽管他们的观点不尽一致,但都认识到学习策略既包含有直接影响对学习材料的信息加工的成分,又包含有影
响信息加工过程的成分,并且还包含有对学习环境、时间及工具等的管理的成分。迈克卡等人(Mckeachie et al. ,1990)对学习策略的成分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每种策略的具体成分见图2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
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实际上,学生很少获得如何学习的知识,常常缺乏必要的策略来学习复杂的材料。当然,学生只是了解各种不同的学习策略还不够,他们必须学会如何与何时适当地使用这些策略,以及愿意(受激励)使用他们。例如,有些学生在参加考试前,把书本阅读二三遍,结果成绩不理想。这些学生不会核查他们的理解。他们自以为都懂了,却不知用什么办法来测查自己是否真懂了,只有到考完了,才知道自己并不懂这些材料。因此,学习策略训练的目标不仅是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策略,而且,要教学生积极地、适时地选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一)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
策略性知识作为程序性知识(技能)一个类型,其学习过程和其它程序性知识一样,也必须经历习得、转化和应用三个阶段。这为教师如何进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提供了依据。但由于构成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和规则不同于反映具体事物性质的概念和对它们加工操作的规则,所以策略性知识的学习还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还必须注意策略学习知识的特殊性。下面先举例说明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然后说明其特点。
儿童的许多学习策略是在他们的实践中自发形成的,这样习得学习策略的过程就不为人所知。但是根据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原理,心理学家可以创设外部条件,有目的和有意识地教会儿童掌握某些学习策略,据此可以演示学习策略的学习过程。下面以四年级小学生掌握按时间分段的阅读和写作策略,说明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姚夏倩、皮连生等:《小学四年级学生分段能力的教学研究实验:一项以策略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实验》,心理科学,2001年第2期。)
1. 预测
实验开始前,研究者对小学语文第四册(华东师范大学版,简称H版)语文的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参考其他一些书籍,概括出6种文章结构,它们分别是:时间顺序、地点顺序、事物的发展顺序、事物的几个方面、概括—具体、总—分。在正式实验前,为了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以及对比研究,对学生的分段能力进行了预测。
预测的课文(包括以后的练习材料)取自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一些课外辅导书,并对有的文章进行了改编。每篇文章要求学生回答三个问题:(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2)课文分几层或几段;(3)写出段意或节意。预测结果见表1。根据统计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1 前测中两班在不同结构的文章上的得分
篇序 |
文章结构 |
实验班
得分 |
对照班
得分 |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
总—分
时间
地点
概括—具体
事物的几个方面
事物的发展顺序 |
10.39
4.39
7.00
9.85
8.35
7.80 |
10.46
4.46
8.28
10.07
8.33
7.61 |
从前测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按时间顺序写的文章结构的掌握最差,按总—分结构写的文章的掌握最好。为此,决定先教按时间顺序分段(或分层)的规则。
2. 教学过程
按时间顺序分段能力训练,共上了8节课,每节课40分钟。
第一,从分析例文入手。
给出按时间顺序分段或分层的材料(例文),每篇例文约300字。这些文章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但是内容不同,有写人记事的,也有写景状物的,而且在有的文章中时间词比较明显。例如:
有一天,妈妈回家晚了,她抱歉地说:“我今天学习,所以回来晚了。”
我微微皱了皱眉,一个问号直在我面前打转:妈妈是“交大”的毕业生,她还要学什么呢?
又有一个晚上,妈妈又回来晚了。我不高兴地拉起妈妈的衣角,一边摇一边说:“天天学习,烦死了。你是大学生,还学什么呀!”妈妈意味深长地说:“知识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学习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妈妈虽是大学生,但还有很多知识不懂呢!不学习怎么行?”说完,她到厨房去了。
等她一走,我就去翻她放在写字台上的书。我随手拿了一本打开一看,这是什么字呀,像蚯蚓似的,弯弯扭扭,句子像一行一行蚂蚁,密密麻麻,什么也看不懂。我跑去问妈妈才知道她在学俄语。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中有“有一天”、“又有一个晚上”,是两个很明显的时间词。根据这两个很关键的时间词,可以帮助学生把文章分成两段。
但下面一篇例文没有明显的时间词:
清晨,阳光洒落下来,水面顿时有了暖意。在青青禾苗的掩映下,田螺探头探脑地伸出螺壳,觉得这天地安全温暖,它便把乳白柔软的身体,赤条条地展露出来,接受大自然的沐浴。直到傍晚,凉风吹来,禾苗瑟瑟地抖动,它才慌忙缩进密不透风的硬壳里打瞌睡。
稻子渐渐黄了,田螺也已渐渐长大,有的像核桃,有的像婴儿的拳头。这时候,田螺急着要寻找一个安身的地方过冬,等到来年春天撒下它们的子孙。
稻子开始收割,稻田排水了。田螺背着笨重的硬壳,拼命地往泥里钻,直到地面只留下一个透气的小孔才歇。
这篇文章中的“在青青禾苗的掩映下”、“稻子渐渐黄了”、“稻子开始收割”是几个不明显的时间词。但是学生理解课文后,可以推断出,这三句话分别表示三个季节:春天、夏天和秋天。文中随着季节的变化,描写了田螺的生长过程,学生可按时间顺序的变化把文章分成三段,从而既了解到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也掌握了文章的结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例文,对每篇例文要求学生回答下列问题(板书):
(1) 这篇例文讲了什么?
(2) 找出时间变化的关键词。
(3) 想一想,时间变了,所讲的事物是否跟着变化?
第二,从例文中归纳出分段规则。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仔细阅读三篇例文。阅读后,根据每篇例文,对教师所提的三个问题逐一加以讨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板书):
(1) 找出表示时间(或隐含时间)的关键词,根据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分段或分层;
(2) 在找表示时间的关键词时,看时间变化后所写的事物是否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三,应用规则的练习。
为了检查学生是否领悟上述按时间顺序分段的规则,再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另外两篇例文的分段练习。练习时要求学生根据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划分例文的段(或层),并划出表示时间的关键词。
第四,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反馈与纠正。
课后,实验人员和试教教师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加以分析和统计,还对5位同学进行面谈,发现少部分学生已掌握了上述分段规则,但多数人未掌握。学生的主要错误如下:
(1) 不仔细,没有进行填写;
(2) 分段与分层的区别不清楚;
(3) 找不准表示时间的关键词;
(4) 关键的时间词找对,但分段不正确。
针对学生的错误,用已学过的5篇例文,先后进行了两节课的补充练习。训练中针对学生不仔细阅读例文的毛病,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把握例文所讲的内容;其次,针对学生把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划错的问题,让学生结合例文反复领会“时间变了,看所写事物是否发生相应变化”这个分段策略。此外,还让学生领悟“发生变化的时间词的单位往往是一致的”,如季节是春天、夏天、秋天,日期是“一天”、“过了几天”,大段时间如“上小学时”、“上中学时”等。
第五,进一步做变式练习,使分段规则的领悟达到反省水平。
在第四节课时,引入第二套按时间顺序分段的例文4篇,例文涉及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关键时间词也有明显的和不明显的。学生独立划出关键的时间词和进行分段的练习。课后,教师和实验人员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统计,还和3位同学进行了面谈。
在第5节课时,让学生对第二套材料中的例文逐篇讨论,讨论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说出分段的依据。到这时,学生的反应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多数人抢着发言,都能说出按时间顺序分段的依据。看来,学生已明显领悟到分段的规则。
为了加强学生对时间顺序分段规则的掌握和应用,我们把阅读教学和写作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一篇按时间顺序把事物写清楚的文章。第一篇作文,大多数同学都能按时间顺序来写。挑选了其中较好的6篇文章,打印后在课中进行评析。
作文实验课共进行了3节,学生基本上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进行写作,这一方法对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特别有帮助,和班上的8位同学的面谈也表明了这一点。
3. 后测结果
表2 前测中两班在不同结构的文章上的得分
篇序 |
文章结构 |
实验班得分 |
对照班得分 |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
时间
总—分
地点
概括—具体
事物的几个方面
事物的发展顺序 |
11.09
11.43
9.74
12.07
10.11
10.93 |
8.61
10.96
9.51
9.63
8.57
10.43 |
后测题目的类型基本上和前测一致,总共6篇文章,18道题目。结果见表2。经统计分析,实验班成绩和对照班成绩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此外,实验班前后测验成绩差异显著,除按时间顺序分段的文章之外,对其他类别的文章分段,学生能力也有明显提高。这表明发生了学习迁移。
从以上教学实验中可以概括出读写分段策略的如下过程:
辨别若干课文范例——在教师指导下,从例文中发现按时间分段的规则(启发式规则)——将启发式规则运用于新的例文(变式练习)——在运用中发现原先理解的缺陷或错误——通过反馈和纠正进一步认识启发式规则运用的条件,从而初步掌握按时间分段的阅读或写作策略。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