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中学 张怀英
中考改革后,思品课开卷且不再计入中考总成绩,学生对这门课失去学习积极性。记得06、07届,教师布置了一定分量的作业,可每次都以失望告终,因为多数同学作业的答案都没有老师给的题目长。08届进行改革,每次课后布置一题作业,可结果一样让人失望。09、10届,教师直接承诺:不布置任何作业。为此,思品教师只有占领课堂这一唯一阵地,努力提高课堂实效,实现有效教学。
一、备课要用心,更要“巧用心”
《书经》上有句话说的好:“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教师,不论其专业水平多高,对教材多么熟悉、经验多么丰富,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思想无比活跃的学生面前,都必须认真备课才能走上讲台。认真备课是教师师德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我是2004年来到黎明的。记得在新教师座谈会上我说:我有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来源于我们学科的两位老教师。因为再此之前的十几年,我走过三所学校,遇到的都是年轻教师,后面的两所学校中,我还算是学科中的老教师。在黎明中学,老教师们严谨的教学态度、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陈善辉老师从教几十年,但依然坚持寒暑假备课的习惯。打开她的教案,你会发现她多次备课的痕迹,在她的教案里,你会看到不同颜色笔的记录,这是多次备课后对教学内容的完善。善辉老师虽然退休,但她的这些好习惯一直影响着我,指导着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用一生来准备一节课。真的是这样,课堂的高效率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课堂的魅力也来自于精心的准备! 能够吸引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达到的目标是一定的,如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宽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
二、创设情境,激活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乐之”,才能“乐学”。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激发学生兴趣的舞台,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展示和发挥,让各个层次的学生能体验到课堂上思维劳动的乐趣。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对教学充满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注重时事教育,充分挖掘时事教材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国情教育,相对于七年级“成长的我”、八年级的“我与他人关系”,理论性更强,影响学生情绪,有的同学上课甚至无精打采。因此,教师结合时事演讲、时政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宣部编写的《时事》教材中,“时事观象台”“热点追踪”“新闻人物”“广闻博览”等栏目,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借用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法律概念和原理一般较抽象,如果教师只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听不懂,学生自然兴味索然。案例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可以用案例来创设情境,或以案说释法、或以法析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目的同时,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实施八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引入“法眼”“与法同行”栏目中与教学有关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找出法律依据,讨论当事人避免违法犯罪的对策等。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思维,对比体验自己的感受,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体验,认识得到升华。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实践证明,一则生动的案例,可以使学生整堂课都处于一种不断探求的情境中,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
(三)运用形象的漫画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事教材中“漫画之页”栏目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四)创设其他特定的情境,诱发学生探究
创设情境的形式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如表演展现、辩论赛诗歌朗诵、音乐渲染的形式,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首优美的音乐、一则历史故事、一件学生身边的小事,都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有效驾驭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足以说明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1.课前要胸有成竹。教师唯有备课时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于动态生成,才会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2.课堂中要立规矩。即给学生约法三章,让学生明确:上课该怎么做、不鞥怎么做、违反了教师会怎么处分等。实践证明,积极、向上、有序的课堂规则,会使师生间目标一致,促进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3.直呼其名相对于不指名道姓课堂效果会更好。教师上课时能够熟记并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能感到获得尊重,自然对老师产生了信任感和亲切感。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往往会更好。有效做法,将学生的班级座位表打印,夹在教材中,方便自己的使用。
4.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的每一个眼神都是对学生的一点启发与鼓励。课堂上,我的眼睛不是盯在教案上,也不是正视前方,而是用来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眼神是一个丰富的无声语言,在教学中,有时一个恰当的眼神可胜过几多苦口婆心的劝导,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在“定视”中要炼就眼神和面部表情丰富变化的本领。如对学生困倦、走神、要搞小动作、看其它书等的细微变化,做到通过眼神、面部表情的变化,采取“警示--批评--希望--鼓励”从而达到师生间心理沟通和共鸣的效果。这样眼神的交流在某些场合下比言语的直接批评、惩罚更有效。
5.民主的师生关系是驾驭课堂精髓。心理学告诉我们:平等尊重的气氛能使人轻松愉悦,在这种气氛下,人的思维处于较活跃的状态,有利于人的主动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在教学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任何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听课习惯,即使教师的课讲得再精彩或学生有良好的天赋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习惯的培养是经过师生长期的努力而形成的,良好的听课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四、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学知识,更要会学知识,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思品科的教学资源丰富,资源来源渠道多;开卷考题目设计灵活、多样;教学过程中,所能占用的时间有限。因此,掌握学习方法、解题技巧,学会举一反三,对学生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对福州市历年质检、中考试题的出题角度、答案组织做出研究,总结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要求,并通过试卷讲评、练习讲评应用于实际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最后,坚持自为反思,提高教学能力
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要及时地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以便今后调整教学方法,及时查漏补缺,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